>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-> 委员风采
用一棵香芹串起百姓“共富链”——访永宁县政协委员、宁夏福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福仓
2025-11-18 08:57:40   来源:华兴时报

  马福仓查看香芹长势。(图片拍摄于2025年7月)

  日前,记者走进位于永宁县李俊镇的宁夏福鲜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,青翠欲滴的香芹地里,工人们正娴熟地进行采收。永宁县政协委员、宁夏福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福仓蹲在田埂边,仔细查看香芹的长势。“作为一名政协委员,为民服务、替民解忧是我应该做的事情,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,让老百姓生活越过越好。”马福仓话语质朴,却藏着沉甸甸的担当。

  返乡寻梦 让香芹在沃土扎根结果

  马福仓的农业梦,早在年少时就生根发芽。“从小在农村长大,看着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,就想着有一天能让种地变得更有奔头。”这份执念,让他在北京打拼多年,事业小有成就后,始终牵挂着家乡的土地。2016年,怀着对农业的热爱和对故土的眷恋,马福仓毅然放弃北京的工作和生活,带着积攒的资金和积累的经验回乡创业。

  起初,马福仓把目光投向了闽宁镇,但他在实地考察后遇到不少难题。“土壤检测后发现,这里的土质偏沙,保水性差,根本不适合种叶菜,反倒更适合种葡萄、茄果类作物。”这次碰壁让马福仓明白,农业发展不能凭热情蛮干,“就像人要找对岗位,作物也要找对土壤”。带着这份认知,他踏遍了永宁县的田间地头,最终在李俊镇停下脚步——这里毗邻黄河,灌溉便利,土壤肥沃,正是发展叶菜种植的理想之地。

  2020年,一次南方之行让马福仓捕捉到了商机。在广州江南蔬菜批发市场,他看到宁夏产的香芹因品质优良备受青睐,价格居高不下。“咱们宁夏光照足、昼夜温差大,种出的蔬菜口感绝对不差,为啥不能把香芹做成特色产业?”这个念头让他兴奋不已。回到李俊镇后,他立刻着手流转土地,可当他挨家挨户动员乡亲们一起种香芹时,却吃了不少“闭门羹”。“从没大规模种过,万一卖不出去咋办?”“投入那么多钱,赔了谁承担?”面对村民的疑虑和观望,马福仓没有退缩。

  2020年深秋,马福仓率先流转120亩土地,自掏腰包引进优质种苗,带着3户敢“吃螃蟹”的乡亲开启了香芹试种。为破解技术空白,他连夜驱车奔赴山东聊城,跟着当地种植户学技术、练本领,把育苗、施肥、病虫害防治的要点记满了笔记本;担心技术落地有偏差,他又多次邀请宁夏农科院的专家实地指导,量身定制种植方案。那段时间,他吃住都在田间地头,皮肤晒脱了皮,脚上磨出了茧,只为守护好这颗“希望的种子”。

  难题接踵而至。香芹采收后保鲜期短,没有仓储设施就等于“看天吃饭”。马福仓四处奔走求助,李俊镇政府了解情况后,第一时间帮他协调闲置场地,还积极对接冷凉蔬菜产业扶持政策。2021年,乘着政策东风,他建起了第一座冷库,随后又陆续建成现代化分拣中心,香芹从采收、分拣、冷藏到运输的全链条雏形初现。当年,合作社种植的香芹凭借“株型紧凑、色泽翠绿、实心无筋”的优势,顺利打开广东、湖南、河南等地市场,72小时就能从田间直达南方餐桌,亩均收益突破万元。消息传开,当初持观望态度的村民们纷纷找上门:“马总,明年我们也跟着你种香芹。”

  用实干带动百姓致富

  随着“永宁香芹”的名气越来越大,马福仓创新推出“致富带头人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从产前育苗、产中指导到产后销售提供“一条龙”服务,让种植户实现“零风险”参与。李俊镇村民杨红霞就是受益者之一,2022年她跟着马福仓试种10亩香芹,年收入达8万多元;2023年她果断扩大到30亩,收入直接翻番至17万元。“从选种到销售全不用操心,合作社都帮我们安排得明明白白,比外出打工强多了。”杨红霞的笑容里满是幸福。

  为让更多群众共享产业红利,马福仓借鉴供外蔬菜基地和港菜基地的管理经验,推行“计件制”用工模式——采摘香芹一斤0.7元,包装一斤0.3元,多劳多得。这个模式极大激发了务工人员的积极性,去年香芹采收旺季,有个村民一天采收1500斤香芹,单天收入就达1050元。“勤快点的工人,4个月不落工能挣六七万元,甚至8万元。”马福仓说。去年高峰期,基地每天用工量达1500人次至1800人次,周边妇女们在家门口就能通过采摘、包装等增加收入,全年带动就业超10万人次,务工收入增加1800余万元。

  在马福仓的带动下,“小香芹”已长成“大产业”。截至去年,合作社香芹种植面积扩大到2万亩,辐射带动永宁县及周边青铜峡市、莲湖农场等地种植1.5万亩,参与农户达600余户,户均每亩年增收2万元。更令人振奋的是,去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发布,“永宁香芹”成功入选,品牌价值大幅提升。如今,宁夏福鲜大型蔬菜现代化集配中心拔地而起,两座冷库、三条分拣线高效运转,“永宁香芹”已远销7个省份的大型市场,全产业经济效益突破3亿元,为李俊镇带来8200余万元年收益。

  夕阳西下,香芹基地的分拣车间里灯火通明,马福仓站在车间门口,看着满载的货车远驶,心里充满感慨。从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到履职为民的政协委员,马福仓用实际行动架起了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的桥梁,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,书写着属于政协委员的责任与担当。(蔡睿晓 文/图) 


【责任编辑】:包瑞